不見炊煙
站在暮色四起的郊外,我很久沒有見到裊裊升騰的炊煙了。即使看到也是稀稀拉拉的幾縷,像荒山上那幾棵稀稀落落的樹,它陷入荒蕪的困境。
印象中村莊的炊煙最美的是在黃昏時分。當夕陽的余光鋪在田野上,也鋪上村莊時,炊煙就從灶臺出發(fā),快樂地溜向煙囪,然后婷婷裊裊地在村莊上空隨風(fēng)扭動細細的腰肢,或理直氣壯地挺直脊梁直刺青天,鄉(xiāng)村味就此漫開了。再配上幾聲雞鳴,幾聲犬吠,幾聲父母喚兒吃晚飯聲,或者還有老人扛著犁耙走在田頭,一頭老牛跟在后面,時不時的發(fā)幾聲“哞哞”,陶淵明筆下“曖曖遠人村,依依墟里煙。狗吠深巷中,雞鳴桑樹顛”的詩意就這里流淌著。
而現(xiàn)在,村莊還是這片村莊,土地還是這塊土地??纱稛熑諠u稀少了。灶臺被煤氣灶打敗了,舊村要改造,鄉(xiāng)村農(nóng)民要居民化,土地被一幢幢高樓侵吞了,被鋼筋混凝土深埋了。沒有裸露的土地,沒有了禾苗立足的水田,再也見不到金黃的稻穗隨風(fēng)起舞的情景了,再也見不到油菜花黃成一片的壯美景象了,連青蛙的鳴叫也淡出了我們的耳邊,更何況那一縷縷虛無縹緲的炊煙。
炊煙,是村莊里一支民間自制的墨筆,筆尖朝上,每天把村莊的天空當做一塊畫布,肆意潑墨揮灑著鄉(xiāng)親們咸咸淡淡的日子,渲染著源自酣暢淋漓的勞動所帶來的喜怒哀樂。不見炊煙的村莊人們生活就少了一份天倫之樂,留守村莊的是老的老,少的少,年輕的都奔向城市謀生,家缺少了一份完整,孩子的成長缺少了一份關(guān)愛,父母的生活缺少了一份關(guān)注,村莊的日子多了一份殘缺,村莊開始走向荒涼。不見炊煙的村莊,膨脹的欲望開始進駐人們心里,鄉(xiāng)村的淳樸開始收斂了,村民憨厚善良的本質(zhì)在突變,低俗、鄙陋、浮躁占據(jù)了他們的心靈,質(zhì)樸的村莊變得浮華了。
有人說,炊煙是村莊的根。是啊,炊煙是鄉(xiāng)村閑閑淡淡日子的見證者,是鄉(xiāng)村的那份詩意的守望者,是鄉(xiāng)村人們心底那份淳樸的彰顯者。
現(xiàn)在村莊要城市化,可它得不到城市的承認,在城市人的眼里,城市化的村莊還是一個鄉(xiāng)巴佬,骨子里是鄙陋的;而城市化的村莊脫掉了鄉(xiāng)村的質(zhì)樸外衣,變得有點像假洋鬼子,骨子里有一種媚態(tài)。
文明讓村莊脫胎換骨,但也讓村莊失去了根。沒有炊煙的村莊的就像沒有家園的流浪者,靈魂永遠是漂泊的。沒有炊煙的村莊就像充滿欲望的心,在前行的路途中容易迷失方向,在膨脹的欲望里容易淪陷。
朱海燕